阿里妈妈字体


“设计的工匠精神”——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毕业展暨首届“创在当代”张江科艺创新展于2015年5月7日在上海张江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本科生和研究生404人(其中本科生395人,研究生9人),共350余组,700多件原创设计作品


“设计的工匠精神”以全新的视角反思了人类设计历史长河中的优秀传统和精华,诠释了信息时代设计与工艺的全新理念,体现了他们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设计中养成的耐心、细致和爱整洁的工作习惯,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创造”的渴望。“设计的工匠精神”将铸就我们明天更精致、更美好的设计世界。


此次毕业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举办,分别在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展示厅与张江当代艺术馆展出。


具体安排如下:

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松涛路666号)

上午10:00-下午16:30

5月14日-5月19日 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专业

5月25日-5月31日 染织与服装设计专业

6月5日-6月12日 工业造型设计专业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展示厅(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春晓路109号)

上午10:00-下午16:30

5月7日-5月10日 公共艺术专业

5月14日-5月17日 媒体影像设计专业

5月21日-5月24日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5月28日-5月31日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6月3日-6月6日 研究生


创意主题活动:

★ 《迷樟——多媒体艺术之夜》

演出地点:张江艺术公园香樟树林(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松涛路666号)

演出时间:5月14日 第一场19:30-20:00 第二场20:30-21:00

★ 设计的工匠精神——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原创服装秀

表演地点:张江艺术公园樱花大道(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松涛路666号)

表演时间:6月12日 19:30-20:15



下面为2015届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各系毕业展阐述:



公共艺术专业:

◆  “我行我塑”

以“我行我素”为切入点的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毕业设计展,着重具象形式的表现手法,在新媒体展示盛行的设计潮流背景下,学生作品尝试挑战新材料和新的手法。工匠精神的“和而不同”,使设计作品百花齐放。有从城市问题为切入点,揉进了批判和反思;有从内心入手,表达了纠结和孤独;也有放眼自然,展现入梦山河,还有人关注身份,窥破你来我往。


指导教师:罗小平、夏晶、尹代波、谭彬


《太湖石系列》张聪聪


《崆——笙韵乌海》 左正夫


《面具》  侯文静


《模范》 冯至炫


刘鹏  《未来系列》 



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专业:

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专业首届毕业生的新媒体原创设计作品,于2015年5月14日在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展出。数字出版与展示设计专业是张江校区顺应当今数字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于四年前在国内首度开设。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毕业生们围绕平面与空间、静态与动态、媒体与交互等方面进行了视觉设计的创新展示。


围绕“设计的工匠精神”,着眼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数字技术”,试图将传统工艺融入多媒体演出、互动装置、UI界面设计、数字绘本等多种形式,让传统艺术在数字艺术设计领域中得以“复苏”。开幕当晚,《迷樟——多媒体艺术之夜》的多媒体艺术互动表演将展览活动推向高潮。


指导教师:於阗、姚铿、范佳敏、金泠泠、邵旻、毕盈盈、林村



《江离》  凤凰


《视一间》 傅馨冉 张路平


《Mandala》李文欢


《睽》付彤 李方彦 马梦嘉


《意外》 吕淑玮 陈嫣 陈思帆



媒体与影像设计专业:

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媒体与影像设计系毕业展利用动画、影视、交互、绘本等多种新媒体手段来呈现“传统手艺”的创作主题,打造一个全新时代与传统的碰撞的视觉大餐。


动漫、影视展现给观众快乐、浪漫与美好的感觉,殊不知这背后的创作确是枯燥、坚守与乐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毕业生历时10个月,通过对中国传统手艺的实践考察,立足动漫、影视的学科优势,将毕业设计创作与人文家园、传统手艺相融合,通过作品表现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作热情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充分展示当代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新特点。


指导教师:吴小华、邓冰、柯象菲、程斌、郭奇



《匠心》   毛姗姗


《源》  白亮亮 杨晓莹


《淼》   高雅慧  黄丽曼


《朵玛盘天》    周俊楠


《快乐王子》  黄倩倩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转译·重构·更新”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设计命题是多元开放的。融入上海、建立资源节能和环境友好型都市空间的发展是该专业追求的目标。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将“留住工艺”主题融入环保与创建可出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以“转译、重构、更新”为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三个方向的设计主旨。通过上海新天地8号地块改造案例,传统民居和后工业基地的转型案例、都市生活延伸的休闲艺术品牌体验空间设计案例和黄浦江南段滨江带的改新案例,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思考、为环境建设创新、为提高生活品质创意的热情和责任。


指导教师:冯节、李辉、褚军刚、周慧琼


《云栖竹舍——上海新天地北里转译》  陈融 陈子 黎文杰


《新天地C地块转译》  钱郁意 谭楚萱 张原


《智书时代-本院图书馆改造》  钟灵毓秀   潘嘉唯 刘换娜


《蓝色风帆——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A地块景观设计》  冯国壮 俞斌  张韵


《时代 · 齿轮——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B地块景观设计》   邓佳梦  时继荣  吴亦帆


《千岛湖丘里度假村》  赵中天 洪嘉文 徐寒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天工开物”

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手艺”为创作主题,以田野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手段。毕业生们对手艺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总体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具象”手工艺,注重历史的沿革与变迁,以器物呈现为主要特征。同学们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广西柳州、贵州安顺、湖南永州、浙江东阳等地。结合创作主题,对当地地域民俗文化进行解读,观察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并分析其历史特征、传承方式、美学特征以及实际应用状态;另一类是基于历史文化的“抽象”信息片段,以文字和图形呈现为主要特征,同学们基于观察史料和具体现象,进行“务虚”的调研和资料整理,通过信息图的视觉呈现梳理其研究方向的发展脉络与实际应用的未来展望。


设计样式包括海报、插画、书籍、信息图、APP应用等,融合了传统理念与现代艺术,穿插了图表分析与数字技术。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毕业生们研古法、求新意,从观察入手,注重分析过程,深入理解“手艺”的文化精髓并融入个人的理解。力求在毕业创作中完善“手艺”传承的完整度、强化“手艺”推广的力度、挖掘“手艺”的文化深度与普及应用广度。


指导教师:丁蔚、孔莉莉、罗凌霞、肖丹



宣梦丹、华心怡  《白噪音》



周洋  韦达茂 朱岩 《纹》 


张雅琦《指·活》



杨纹帆 郑婷婷 邱欢  《匠》



工业造型设计:

◆   “匠心营造”

当吹起“设计创新”的号角,沸腾声尽处。何为基以创造,引人深省!挖掘民族手工艺的艺术魅力,发现民族手工艺的精神内涵,探索“工匠精神”在当下传承与发展的方法路径,产品设计中”工匠精神“的探讨和尝试随此而来。


180余件作品,质朴或华美、精细或粗砺,亦或本质直观、意向表现,是对”手工精神”传承的思考和探究,以期在或多或少设计燥状的现实中引发大家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审视!


指导教师:段卫斌、刘墨、廖树林、王惠、孟庆涛、卞京



李旭研  《秸之壶》


谭志鹏  《生 • 肌》


陈凯丽   《“观象”禅品》  


陈佳雷 常宽 杜蒙露   《虚静——水波灯》


毛炜 徐怡能 王韩晗  《电子琵琶》



染织与服装设计:

◆  “心悦诚服”

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染织与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主题围绕“心悦诚服”展开,呈现出50位毕业生用“心”做出的230余套服装,并以最诚恳的工匠精神式的手工探索等方式展现多样的设计趣味。展示内容包括本系毕业生的男、女装成衣设计、概念设计、礼服设计、童装设计的等多种形式创作作品。

 

2015年6月12日晚19:30,“设计的工匠精神”——2015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原创服装秀将献演于张江艺术公园樱花大道,配合绚丽缤纷的舞美效果,将呈现一场别具“匠”心的时尚盛典。


指导教师:叶红、陈洁、凌雅丽、何元跃、谢冬梅、莫宇、韩霏


《调》 陈虹


《Queen's》 谭振容


《未末Endless》吕珊琪


 《非自》  张慧


《穿越非洲》 吴诗


《BLACK OR WHITE》 陈翊萱

版权:秀设计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评论列表 (0)
发表第一个评论!
0 点赞 收藏 0 评论
分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