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将是立陶宛独立 100 周年,由于当年独立运动持续了 4 年(从 1917 年的维尔纽斯会议到 1920 年的立陶宛宪法大会),政府也计划举办长达 4 年的庆典活动,包括音乐会、社会活动、文化庆典等。 除了国旗和国徽,立陶宛没有系统设计过国家品牌形象,所以全部活动标识以及官网页面都要从零开始。
接下这个难题是首都维尔纽斯本土设计工作室 New!。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体现出“一个向前看的、而非沉溺于过去的立陶宛”,另一个是“容易理解,可长期使用,且灵活适应各种情景。”工作室选择化简为繁。他们把当地人对“独立立陶宛”的称呼“Lietuva”拆成“L、I、E、T、U、V、A”这 5 个字母,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它们很简单,但就像 DNA 序列一样,是我们 100 多年来得以自由生活的原因。”工作室创意总监 Tomas Ramanauskas 说。设计师随后将它们调成了 Reso、Reso Thin 和 Lab Grotesque 这三种字体,并且给每个字母加上红、黄、绿、灰、黑五种色彩版本——其中前三种色彩来自国旗,只是颜色调得更柔和了,因为 Tomas 觉得“当初设计国旗的人并没考虑到颜色和谐的问题,而不少国内平面设计总为这三者间的不和谐苦恼。”
下一步就简单了。这些“积木”被拼成了罗马数字“100”的字样,也可以用来创作不同活动的图标。比如戴着传统头巾、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女孩,指的是每年 7 月 2 至 6 日在维尔纽斯的歌曲节(Song Festival);立陶宛最流行的弦乐器用来指代音乐会;球形和倒三角形的网表示立陶宛人最喜欢的篮球运动;蜡烛和人像则分别指代纪念活动和历史事件。
凑近些看,这些字母的拼法有种 DIY 感,还会让人想起立陶宛的传统服饰。女孩子们一般会在上身的衬衫外套紧身马甲,下身除了长裙还装饰有围裙和饰带(sash)。虽然不同地域的花纹各有特色,但基本均以条纹和格纹为主,围绕经线和纬线做设计。 Logo 中字母的叠加方法与此类似。
“越是国家级别的东西就越应该开放给所有人”,因此政府和工作室将所有设计素材汇集到了新成立的官网上,供国民随意下载、使用,甚至二次创作。未来还计划邀请更多设计师、学生等“玩它、混搭它”。
“立陶宛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在世界地图上默默无闻。我们曾经有着很强的自卑情节,所以总对几百年前那段辉煌历史念念不忘。这次的设计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立陶宛:尊重历史,但也相信当下的我们能创造新价值。”
官 网: http://www.lietuva.lt/100/lt/pazink-lietuva
设计公司: http://www.newisnew.lt/lithuania/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