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设计微信设计交流群


2015年3月17日上午,由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协办,以“创新与传承”为主题的第二届字体之星设计大赛主题研讨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第二报告厅召开。本届大赛不但为参赛者提供了丰厚的奖金与专业的展示平台,还邀请到在各自所在的领域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师、观察者作为本届大赛的评审。希望发掘并推出真正有创意的“字体之星”,共同致力于中国字体设计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通过评审专家们对 “创新与传承”这一主题充分的研讨,希望对参赛者有所启发,更好的用字体设计去诠释“创新与传承”。研讨会上除了大赛邀请的评委,如安尚秀、朱嬴椿、刘治治、陈嵘、李少波(由评审委员王敏委托参与研讨发言)进行发言之外,还有特别嘉宾,王子源、杨林青等参与了讨论。汉仪字库首席运营官马忆原邀请陈嵘,担任本次研讨会主持。 


下面是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围绕本届大赛主题所发表的观点: 
  
         
马忆原:“字体之星大赛的初衷是在考虑情感表达的基础上,立足专业,发掘重视字库特性的字体设计作品。”
“字体之星大赛的初衷是在考虑情感表达的基础上,立足专业,发掘重视字库特性的字体设计作品。第一届字体之星设计大赛主题是‘寻找中国黑’,是以黑体作为寻找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方向,这是一个相对具像的主题,希望能寻找到代表中国,更加能有主题聚焦的一种设计方案。而第二届字体之星设计大赛的主题是‘创新与传承’,不同于第一届大赛的具体指向某一个字体的议题的设定方式,我们希望用更宽泛的态度,包括用更理性的态度去探讨,在当下或者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方法,注入到我们的字体设计当中去,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专业的比赛。作为字体行业的从业者,我们应该去倡导什么样的字体?应该去做什么样的字体?应该让大家去看到什么样的字体应用?希望今天到场的专家评委能够给我们一些答案。”
 
 
李少波:“字库‘标准’怎么界定?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字库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字体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它可以说是最后一道关卡,也可以说是第一道关卡。字库实际上是承担了一种非常重要功能,对于字体字形设计的评判,国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一款字库的产生,在字形和字数上,国家给出一些技术层面的标准,但是对字形的设计并没有标准,这就会存在很多漏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看到很多设计的非常糟糕的字体,而这种字体会对大众形成一种审美的冲击和影响,这就涉及到一个设计伦理的问题。在字库里面,这种设计伦理的导向,或者说这种‘标准’是不是也要纳入到我们的思考当中,而不仅仅是从所谓的设计美学的这个角度进行评判。 
 
 
朱赢椿:“我特别希望能有几款经典的正文字体的设计。”
“由于多年来,我主要从事的是书籍设计、出版的工作,对字体的审美与需求,体会和应用更多的是在日常用字方面,所以我在用字的时候十分谨慎。我特别希望能有几款经典的正文字体的设计,希望标题字体在设计时也能够有所控制。我们会发现个性化的字体,使用寿命并不是很长。当我们过分的去追求个体的个性化,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制作一款具有爆发力、轰动性的字库,但它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从商业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产品就会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说按照我个人的私心来讲,我希望可以看到寿命持久的,具有阅读功能的,经典的正文字体。我希望在这次比赛里面能够看到一批优秀的,不会很快被淘汰的字体设计。我想我的评判标准可能跟其他评委会有所不同,我希望能够以出版书籍这一领域的用字标准,作为本届大赛我的评判标准。”
 
 
陈嵘:“所谓的传承,或者说创新来讲,我个人认为是有必要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的。”
“我觉得创新和传承本身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课题,创新看似是一个伪命题,或者说创新本身在设计方面它是应该时时刻刻去关注的一个题目。现在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下拿出来讲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赋于它更多的含义,或者说我们应该更全面的看待创新这个词,所以我们最终定下来以这样的主题来进行这一届的征集。中文字体设计最困难的地方,因为汉字太多,字库产品最起码要有6763个字,对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师来讲,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相对于这样的情况,欧洲的设计师会非常的方便。我跟一些欧洲的很多设计师交流,他们有上万款的字库,选择太多了,反而是有一个选择的困难问题,他们会有选择困难综合症,觉得没有办法去选择了。选到后来可能也就这么几款最优秀的产品在用,有一些很新奇,很创新的字体,就像刚才朱赢椿老师讲,用的也很少。他们对字库里的一个字母不满意,或几个字母不满意的话,最后结果是自己动手。所以欧洲很多的独立设计师他们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字库,为自己的某一个作品来做。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会比较困难,最多是标题可以这样做,一到正文肯定抓瞎,一篇文章,不叫正文,短文也是很难是自己全部独立创作的,这可能是中文字体的宿命。在这样的字体文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想一些不同的方法来和欧洲的设计师进行区别,我们可能不能以字库的数量总量跟欧洲去比,可能我们有别的一些方法来更完善我们的设计素材。”
 

 
鸟海修:“假定说今年是汉字刚好出现三千年的话,那么我们要有正在制作第3001年的文字设计的意识和责任。”
鸟海修因为是在日本没有参加本次研讨会议,但是他发来的E-mail里,非常详细的写到他对于第二届字体之星大赛主题的思考:“在《论语》中有句话叫‘温故知新’。在日本也有一句熟语,翻译过来也是说‘寻古而知新’。我是这么理解这句教诲的:我们要通过学习先人们留下来的习俗、遗产、研究资料,然后在现代加以发挥运用。这也就是说,自古流传而来的东西里隐藏着很多启示,我想把这一点作为‘传承’的定位。

另外,在日本的歌舞伎艺术里有行话叫‘破型’和‘无型(形)’。所谓‘型’,是歌舞伎表演中的做派,比如歌舞伎特有的瞪眼睨视、亮相,除此之外还有包括一般的举止投足、日本舞蹈的基础练习等等。换句话说,「型」可以说是歌舞伎的基础。因此,所谓‘破型’是指在掌握了‘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努力,去不断挑战新剧目达到新境地。而与此相对的‘无型(形)’,则是指在没有掌握‘型’的状态下就挑战新事物,他本人可能认为是新东西,但是只会令观众觉得是一味标新立异而毫无功底的表演。这也就是说,要做成新事物,必须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破型’。我想把这一点作为创新的定位。也就是说,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自古流传而来的事物(东西)是基础,然后在其之上才是一个新阶段。在思考一款新字体是什么的时候,首先要面对先人做成的文字,加以谦虚地学习,这非常重要。

中国的汉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切不可忘记我们是站在这段历史之上的。如果假设说到今年是汉字出现刚好3000年,那么我们要有“正在制作第3001年的文字”的意识和责任,之后再开始摸索‘在现代环境下什么样的字体才易于阅读’、‘什么才是美丽的字体’这些问题。最后做出的结果,到底是传承性的字体,还是创新性的字体,这可以交由使用字体的人去决定。我再重复一遍,制作字体的人,要扎实学好基础,并用心发挥。”
 
  
 安尚秀:“文化其实是用文字来堆积的一种建筑。”
 “我觉得字体就如大米,也就是说设计师是可以选择大米的品种,用大米在做饭,或者在做菜,好的厨师长也会费力去找一些品种好的大米一样。我喜欢东北的大米。所以我觉得不断的把这种好的品种的大米延续下去,就是一种传承,也可以比作为创新是开发一种新的大米的品种。所以我觉得其实做好一种料理,或者是开发一种新的料理挺重要的,但是其实最重要的是在那之前,就是开发一种品种好的,比较新的大米,我觉得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还有经验,还有很多的实验。我们现在接触的所有文化其实是用文字来堆积的一种建筑,我觉得民族的文化的最底层,最基础就是以字来建造的,所以希望开发字体,或者是面对字体的态度,应该是以这样的想法去做。昨天小宫山老师在讲座里面也说过,字体是时代的脸面,或者是表情,我觉得那句话特别有印象,所以同时也希望本次活动的目标指向为开发或者是找到一款这个时代的表情,谢谢!” 
 

刘治治:“第一个是谨慎对待‘创新’,第二个就是要谨慎对待一个所谓的‘美’。”
“我不能说是专业的字体设计师,我是专业的设计师,经常用到字体。昨天我和汉仪的马女士也聊到关于对于文字未来的希望这么的一个话题,我觉得其实大家想的都一样,按我的话比较‘放肆’的来解释就是两点:第一个如何谨慎的对待‘创新’。我一直觉得好多词在中国都被‘妖魔化’了,创新自打变成一个对于所有视觉领域和某些非视觉领域前沿的这种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之后,这个词就变得不那么可爱,需要大家谨慎对待了。第二个就是要谨慎对待所谓的‘美’,‘美’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说基本的一个‘美’,或者是我们设计师认为的‘美’,或者是领导认为的‘美’,或者是某些人认为的‘美’,不涉及到具体东西的时候是没法进行分辨的。我觉得我们能够借字体大赛给出一个对于字体中的‘美’的解释,如果我们这次比赛里头能够记着这两点,用的时候仔细用就行。‘创新’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但‘创新’并非无理取闹,也并非是莫名其妙的借口。它是一种站在很多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某一种可能性,并且把这种可能性在有效的范围内得以实施,但有别于既往的经验,并且影射出将来的可能,这就是创新了。而‘美’呢?是在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看似丰富,但是却是一种无趣的‘美’里,进行分辨,从而落实到一个文字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视觉上的美好的东西。” 
 
 
 王子源:“对对象和品质的重视,是字体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觉得字体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我觉得它会牵扯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一个是品质。我觉得对象跟品质这两个问题永远是作为设计师来讲可能不可避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认为是所有字体行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动力。” 
 

杨林青:“我们是在找创新和传承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
“我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出版方面,所以我会大量的和字体的应用打交道。现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是注重阅读,而我们怎么样利用设计去引导阅读,这个时候字体的应用就显得非常的关键。我对‘创新与传承’的理解就是我们是在找创新和传承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我们要非常在意从字形上面的讨论,比如一个设计师要设计一个外形非常有个性的字体,还是很容易做到的;而如果我们去研究古代的字体,把古代的字体进行复刻,并运用到今天,也很容易做到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在找创新与传承的中间点,这个中间点是很难找的,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就像朱赢椿老师说的,某一款字体给人感觉它的外形并不夸张,但是又给人感觉与众不同, 可以从这方面去挖掘。我们现在用的很多字体因为基于某个时代,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基本上都是比较相似的。而现在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往前迈一步,找到一点点的不同,并不是要跨一大步,这个基础便来自于我们对传承的理解。” 
 
会上,各位专家老师围绕本届大赛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加会议的媒体朋友们也向各位老师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并得到了一一的解答。第二届字体之星大赛主题研讨会圆满完成,希望本次大会为即将参赛的设计师们对本届大赛的主题进行了详尽的诠释,使参赛者们可以更好的用字体设计作品诠释出“创新与传承”。欢迎字体设计爱好者踊跃的报名参赛,共同推动中国字体设计发展! 

具体参赛方式请关注字体之星大赛官网:http://star.hanyi.com.cn
版权:秀设计整理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和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评论列表 (0)
发表第一个评论!
0 点赞 收藏 0 评论
分享
返回顶部